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拔尖创新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人才力量,为积极抓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窗口期,有效落实宽口径、厚基础、遵从兴趣、自主发展的大类培养理念,适应本科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学校提出建立适应大类培养的书院管理体系。
2023年秋季学期,上海财经大学106年来首个书院——“匡时书院”,迎来第一届新生,代表我校在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和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实践探索上迈出重要一步。
——编者按

1月4日下午,教务处和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开展了匡时书院定制通识课程《智能素养与计算社会科学方法论》集体备课会,该课程将于2024年春季学期开始授课。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匡时书院院长徐飞教授领衔备课会,课程负责人郝晓玲教授等6名核心课程组成员及通识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出席会议。汇报并探讨了该门课程的大纲设计和教学理念,贯彻匡时书院建设理念,落实拔尖人才培养及通识金课建设规划。
郝晓玲教授首先介绍了课程的建设背景及基本理念,分析在新文科视角下计算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梳理。郑大庆老师在结合自身多年通识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了辨析,点明通识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核心地位。其他核心课程组成员分别对主要涉及板块进行了阐释。在徐飞常务副校长的带领下,全体教师依次分析讨论了课程设计中的潜在问题与困惑,从不同专长视角给予若干建议和意见。

徐飞常务副校长表示,通识课程始终要牢记所覆盖的人群是全体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突出“素养”训练和“方法论”教学是核心,这门课程最终的目标是辐射至匡时书院之外更广的学生群体。课程内容涵盖之广要求教师盘活有限课时,加大翻转课堂应用力度。不仅如此,这门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智能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引入第三主体AGI,打破常规,勇于暴露思维过程,树立紧跟时代的智能素养模范,深入讨论学科交叉下的计算社会科学,这对课程设计团队和教学团队都是巨大的挑战。
在备课会讨论的总结阶段,徐飞常务副校长对本门课程的进一步建设提出了要求和建议。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进一步细化改进教学大纲与课时分布,跳出传统大纲的设计范式,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在教学模式和课程理念方面,把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最重要的思路,以始为终,展现课程特色,梳理出教学的脉络和手段。在后续的团队建设和课程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避免落入个人的思维定式,深入并切实完善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