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通识中心主任梁美仪教授和彭金满高级讲师来我校讲学,讲座主题为“如何开设优质通识教育课程”。数学学院院长周勇教授主持,来自我校各学院以及兄弟学校的教师参加本次讲座。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加剧,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学的重视。然而什么样的课程才是优质的通识课程?如何建设优质的通识课程?却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难题。梁美仪教授和彭金满博士通过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答案。
梁美仪教授首先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培养目标切入主题,介绍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通过要求学生阅读原典、参与小班讨论、撰写反思笔记等方式,达到拓展学生视野、训练学生分析和思辨能力的目标。随后,梁教授分别以《从基因到生命》和《自由与命运》课程为例,详细介绍课程目标、讲授过程、课业考评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关系。最后,她总结出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应具备的五种特征:1、整体课程有清晰目标与期望;2、参与教师能够正确认识、理解和认同通识的目标与期望;3、教学内容能贯彻通识的整体目标与期望;4、课程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5、阅读、学习活动与考评方法等与课程预期成果连贯一致。
彭金满博士长期从事香港中文大学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教学,他以《物理科学概论》和《与自然对话》两门课程为例,讲解优质通识课程的设计与讲授过程。《物理科学概论》从“经典的可解释物理现象”到“经典不可解释的物理现象”的过程,除了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知识以外,更是一次精心设计的科学探寻之旅。学完这门课程,学生将意识到“没有一个科学理论必然是正确”。《与自然对话》是香港中文大学本科生的通识必修课,通过阅读、讨论、反思等活动,达到提升能力,认识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自我与其他人关系的目的。
5月22日下午,梁美仪教授、彭金满博士在教务处会议室与教务处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就如何提高通识课程授课教师积极性及通识课程的质量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