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促提升 | 通识教育中心走访沪上高校交流学习通识教育相关工作

时间:2023-05-19浏览:97设置

图片



编者按
我校自2013年底启动通识课程建设以来,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建设各类通识选修课程300余门,数量上基本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但一流课程不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大二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指示精神,践行主题教育中实干担当促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通识课程质量,提升通识育人效果,通识教育中心拟通过走访兄弟高校和校内通识课程建设单位、倾听师生心声,深入了解课程建设痛点、难点、堵点,研究新情况,拓展新思路,力争突破课程建设瓶颈,助力学校一流本科人才培养。




5月10日和15日,通识教育中心实地走访了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相关负责部门,就通识课程建设、通识课程教学管理、通识教育改革方案和相关制度、阅读写作开展、美育劳育工作推进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学习。在通识课程提质、提高学生修读获得感和满意度等关键性、普遍性的问题上进行深入探讨。

在同济大学的调研主要围绕今年3月份教育部等八部委关于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落地情况和通识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展开。目前同济大学的读书活动主要是由图书馆、团委等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通过向本科生院申请立项,以项目形式开展,同时通过承办《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季)上海地区赛事,扩大读书活动影响力。本科生院在其中承担了牵头、协调和指导等工作,具体工作开展由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落实。通识课程建设方面,近年来,同济大学在已有的课程建设基础上更加注重交叉学科、精品在线通识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最后,调研组还实地参观了具有美育教学代表性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学创新基地。


图片

图片


在复旦大学的调研主要围绕通识课程遴选、建设、考核和管理展开,重点关注了美育课程的结构分布和管理办法,了解了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运作的美育课程中校内多部门承担的职责,并交流了学校通识整体设计和目标规划。在美育课程设计上,复旦大学除开设上级文件要求的三大类美育课程外,还增加了“文化和文明”类美育课程,并将美育课程的学分认定扩展到专业课、大类培养课程中,满足学生多样化修读诉求。在通识课程建设保障和管理制度中,复旦大学提供高质量助教配备,一流课程申报中拥有独立于二级学院之外的推荐名额,强大的模块建设专家小组切实把控通识课程教学质量,为高品质通识课程建设保驾护航。


图片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调研主要围绕2021年起华师大通识体系改革的整体情况展开,着重了解了课程体系的调整、模块的设计、课程建设方案、课程考核、通识教育委员会的构成等内容,学习了在课程考核和既有课程改造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并了解了读书中心和通识教育研读文库的最新建设情况。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升级了以“经典阅读课程、模块课程和分布式课程”为主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推出“少而精、博而通、超越单纯知识点传授,以思维训练为特色”的升级版课程体系,包括“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经典阅读课程群”和“模块课程群”。


图片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调研主要围绕通识课程体系设置、校内课程建设激励制度、通识课程助教管理等问题展开,并对美育、劳育等课程学分的设计进行了了解,交流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和完成后遇到的典型问题和解决办法。上海交通大学在通识课程管理中提出了较专业课更为严格的规范要求,通识课程考核的优秀率不得超过35%并锁定系统,组建了分工明确的助教管理团队,每学期在通识选修课程中开展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关注学生学习投入度和获得感, 引入课程论文查重抽查,强调学术规范。


图片




结语
诚挚感谢友校通识教育相关老师的热情接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四所高校,深入交流学习,拓宽了我校通识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路,为我校通识教育推进和通识课程建设提供了诸多可行性参考。通识教育中心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换届和《通识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修订为契机,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通识金课建设、名师培育和教材出版为抓手,强化通专融合和学校特色,为学校培养卓越财经人才奠定基础。




图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