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衡杯 | 线上投票开启!来pick你最心仪的文章吧!

时间:2022-08-07浏览:51设置

图片



经过近一个月的专家评审,上海财经大学第三届“育衡杯”通识课程论文大赛的入围的11篇优秀论文结果已经揭晓。本次课程论文大赛共收到来自36位同学的47篇投稿,涉及课程共27门。根据参赛要求和论文查重结果,大赛确定初筛通过的投稿36篇。在专家评审阶段,我们邀请了8位不同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对通过初筛的36篇论文进行了评审。
8月8日至8月14日,比赛赛程进入线上评审阶段,角逐出最终的排名和奖项获奖者。最终得分将按照专家评分:投票评分=4:1的比例计算。




01

ABSTRACT



‍‍‍‍‍‍‍‍‍‍‍‍‍‍‍‍‍‍‍‍‍‍‍‍‍‍‍‍‍‍‍‍‍‍‍‍‍‍‍‍‍‍‍‍‍‍‍‍‍‍‍‍‍‍‍‍‍‍‍‍‍论文摘要‍简览



论文排名不分先后




004| 明末清初士绅阶级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以南浔董氏为例
谢明清

摘要:士绅是传统封建社会背景下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阶层,是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功能的群体。与官方权力机构不同,作为地方权威,士绅阶级围绕地方社会运转的需要,承担着从思想文化、伦理规范的引导到政治、经济和公共事业的建设等诸多职责,对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政府而言,士绅作为百姓的代表向上反馈大众的诉求;而对于平民而言,士绅又扮演着“官之在民者”的角色,代表朝廷管理地区政治。但是过于集中的地方权力使一些品行不端的人萌生歹念,利用特权横行乡里、欠缴钱粮、谋取不法利益,百姓敢怒不敢言,对地方政治乃至国家的存续产生危害,于是有了清初对江南士绅的整治。

关键词:士绅;地方社会;国家财政制度




图片



008| 基于加速社会与个体化的“内卷化”分析
张飘

摘要:“内卷”逐渐成为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的特殊形态。本文通过梳理内卷概念的演化,分析“内卷”从学术概念转为流行用语的历程与社会应用。借助微博平台统计现代人使用“内卷”的场景与情感倾向。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和个体化浪潮分析内卷产生的原因与意义。


关键词:内卷;竞争;加速;个体化





图片



015| 携“和”之风,万物以归
段淇

摘要:千百年来,国学为中华儿女不断构筑起一个丰富深邃的精神家园。人们在其中采撷知识与经验,用于日常生产生活的指导。迈入信息化时代,国学之重不可忽视,它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与鲜活的历史感悟。“和”之精神作为国学智慧的精髓,更需我们进一步地学习与了解。


关键词:和;自然;儒道;和而不同;力量对比;多元性







图片



022| 罗伊案中的宪法解释
罗伊扬

摘要:没有任何一种医疗过程像堕胎一样被立法,法律必须面对堕胎背后的利益冲突。本文以罗伊案为例,阐述胎儿生命权与妇女选择权之间的冲突,分析罗伊案中由隐私权衍生的堕胎权的宪法解释,论证只有不断充实宪法概念的实体性正当程序才能维持个人自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罗伊案;堕胎权;宪法解释




图片



023| 恰当适用法律解释实现正义
——“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修法之争
林习

摘要:“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再度掀起《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修法之争热潮,各界观点不同争议不断。本文从案例出发,深入探讨“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修法之争,着重分析司法实践中如何借助恰当法律解释达到对收买罪定罪量刑的自如放缩,从而实现公众诉求的正义,并运用反证法证明立法层面上的修法不能达到法律所期盼的作用。最终得出结论,法律解释足以支持“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法条适用,实现正义。


关键词:《刑法》第241条;法律解释;正义



图片




025| 关于“符号消费”的现实思考

徐铭

摘要:“符号消费”是鲍德里亚通过对许多学者思想的总结与延伸后,基于符号学理论提出的消费社会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人们在进行消费时,更注重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不是传统的交换与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商品的实用性而消费,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与地位,获得一种“炫耀性享受”。而“符号消费”在商家、大众传媒和消费者的共同推动下,在当下社会越来越流行,人们渴望得到身份认同,追求品牌与明星代言,一双联名球鞋被炒到上千上万元、明星同款被疯抢,“双十一”、“618”等购物狂欢节的交易额更是年年攀升……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这样的消费观念真的合适吗?商品的真实价值真的有那么高吗?关于这种消费观念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人的主体性正在被符号消解,人反过来被商品所奴役,成了消费社会中的“单面人”,资源的浪费、社交人设与现实的撕裂感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过度推崇“符号消费”的危害,通过自我控制与社会风气的建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让人的主体性重新回归,找寻真正的精神追求与生命意义。








图片


026| 新冠疫情危机下中国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张乃文

摘要:本文以新冠肺炎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为基本分析点,分析疫情对中国三大产业的消极影响,以及疫情期间中国电商教育、医疗卫生、保险行业、网络游戏、线上旅游、低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发展机遇,通过影响过程图示清晰展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并分析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中国的经济,提出发展建议,规划展望发展前景,客观评价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新冠疫情;经济;机遇和挑战







图片



031| 深层生态学在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的体现:纳西族“署”自然观和藏族生态文化
杨骏洲

摘要:挪威著名哲学家阿伦·奈斯于1973年提出了“深层生态学”的概念,其核心理念主要包括“生物圈平等主义”和“自我实现论”。深层生态学反对浅层生态主义维护的“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圈内各物种享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同时指出人类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能够与其他物种产生共情。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体系囊括了相当一部分的深层生态主义观点。本研究围绕纳西族“署”自然观和藏族生态文化两种地方性生态文明展开,希冀探究深层生态学在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体系中的具体体现,凸显深层生态学在生态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价值。

研究证明,“署”的形象源于纳西族传统神话,代表大自然的主人,能为当地人的生存供应必要的自然资源。因此,纳西族文化讲究以感恩之心对待 “署”和自然,以兄弟之道怜惜万物生灵,并举行例行和临时性的“祭署”活动,祈求“署”对族群活动方式的允许及祝福。另一方面,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藏族人生存条件艰苦,在实践积累中逐渐发展出一套藏族生态文化体系。藏族生态文化以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为出发点;藏族生态文化要求居民节约利用高原内部资源生存;藏族生态观以综合思维为基础,主张整体和谐,同一和合,中和顺从;最后,藏传佛教文化渗透到当地人生活的角角落落,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结合两种生态思想分支来看,地方性生态思想独立于纯粹的科学理论,同样应被视作为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深浅生态哲学均能指导人类开展生态保护工程,但如何协调两种观点的相对比重将是永远存在的生态学难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深层生态学;纳西族“署”自然观;;浅层生态学



 





图片



038| 疫情封控管理下高校学生的需求研究
——重点基于上海财经大学

徐一诺

摘要:在上海封控背景下,重点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对疫情封控管理下的高校学生需求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研方式,设置了两份问卷,分别对封控地区与未封控地区的学生进行需求情况的调研,得到了需求的“普遍初始值”作为对照,改善了现有文献调查样本中“对照组”的缺失,从而消除了变量本身的特性所带来的对需求结果的影响。在未经历封控的“对照组”学生的需求调查结果与经历过封控的学生的结果的对比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经历过封控的学生在“信息与政策”方面的需求值较“普遍初始值”改变程度最大,对于“信息与政策”的保障的需求急剧提高。且其他方面的需求程度也较“普遍初始值”有了极大的改变。再对经历过封控的学生的各项明细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于“信息与政策”的不满意度较高,且对其他需求方面也均趋向于不满意。从而笔者基于调查数据,向本次研究样本主要来源的上海财经大学,提出涉及到信息,政策,教育的相关管理建议。期望上海财经大学后续管理能得到相对应得改善。




图片



043| 浅谈中介商在中国古代书画市场中发挥的作用

阚舒蕾

  

在今天,书画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可以通过画廊、拍卖会、甚至是网络等渠道购买艺术品。而古时的技术与体制远没有现代的发达与完善,那么,古人是怎样寻求并购买自己心仪的艺术作品呢?

关于中国艺术市场的起源,李万康在《艺术市场学》一书中谈道:“中国艺术市场而言,它兴于魏晋,成于唐宋。”有学者提出,中国艺术市场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而在汉代出现了书画市场的初级形态,即“佣书”、“佣画”市场。唐代时中国书画市场基本形成,但史料中未明确记载当时存在专门售卖字画的店铺,直至北宋时期中国才出现了专售文玩字画的店铺。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张侍郎典成都时,尚存孟氏有国日屏衣图障,皆黄筌辈画。一日,清河患其暗旧破损,悉令换易。遂命画工别为新制,以其换下屏面,迨公帑有旧图,呼牙侩高评其值以自售。”这里的“牙侩”指的就是那时的艺术中介商。牙商的出现说明中国书画的市场化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商人们或隙地摆摊,或开设门店以出售文玩字画。






图片



045| 简析《红楼梦》悲剧结构构思所蕴含的生命情感

吴宙澔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的一朵奇葩。作者开篇自云:“此书大旨谈情”。对情的解读,历来流派纷呈,各种见解层出不穷。本文结合《中国文学之情》课程中所学知识,从红楼梦整部书的悲剧结构、情节安排来探究作者曹雪芹所谈的“情”的本意,并通过分析作者本人的生活境遇,来分析他所传递的生命情感。深入文本,注意到作者大量使用的“谶--验”结构,最终得出,曹雪芹所谓的“情”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情感,不仅仅是爱情、亲情等等,一方面,全书的大悲剧将大量情感描写倾注于对“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不幸命运的同情、真情,另一方面,通过不同人物的生命观念、处世态度和相同的悲剧命运的结合,透露了曹雪芹个人的“天定宿命”观念。最后,对于这种生命观念的当代意义做了一点阐释,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读懂《红》一书真正想告诉读者的哲思意蕴。


关键词:红楼梦;谶语;悲剧;宿命论






图片

此次大赛参赛论文内容禁止未经作者许可的转载和复制。





投票请移至微信公众号“上财通识中心”文末。

投票截止时间:2022年8月14日24:00





图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