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通识经典阅读“2+1”课程,是上海财经大学针对本科经典阅读相关的通识课程教学进行的改革尝试,将原有的2学分通识限选课程扩展为2+1学分,包含了2个学分的第一课堂学分和1学分的第二课堂学分。选修这类课程,将在学期内的教学活动中同时进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在第一课堂学时保持不变的基础上,由教师组织课堂外的经典阅读研讨活动,满足第二课堂的学习需求。
1.课程总体学习时间不同。围绕课程内容,教师将组织多次第二课堂活动,经典阅读研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读书会、读书沙龙、辩论会等。课程要求学生需达成一定的第二课堂参与量。
2.课程学分获取不同。第二课堂的学分将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完成并通过课程考核,将获得2学分的一课学分和1学分的二课学分,二课学分的类别为。
3.考核要求不同。教师将分别进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考核,第一课堂以百分制记录成绩,第二课堂以通过与否记录,第二课堂的通过情况将影响第一课堂成绩评定。
在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春季学期),有3门次的课程采用“2+1”模式教学:《老子》导读(课程序号:0712);法学经典与法律制度(课程序号:0419);大数据与智能交通管理(课程序号:0415)。

2021-2022春季学期“《老子》导读”第二课堂讨论会
本学期“《老子》导读”课程参与教务处开展的通识核心课程经典阅读“2+1”项目(试点),主课堂之外另组织十次第二课堂的讨论活动,地点固定在校教技中心215。 一课+二课的活动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报名,在三月八日——这个致敬伟大劳动妇女的光荣节日里,热情的同学们参加了讨论会“首秀”。
活动开始前,二课助教江思颖同学带领同学们将桌椅摆放位置调整为“圆桌会议”的形式,实践证明,这种更为轻松的入座方式对之后热烈讨论氛围的形成大有裨益。
讨论会以个人介绍作为暖场方式“拉开序幕”,同学们在熟悉彼此的同时纷纷阐述了自己来参加本次讨论的各种缘由——或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拓展知识结构的需求,或被陈成吒老师课堂上展现的老子与道家思想的魅力所吸引。 参加本次讨论会的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本次讨论虽以先秦诸子百家为主题,但不同专业同学们知识、观点的碰撞将思维无限发散,使得话题“百转千回”。 期间,陈成吒老师也参与讨论,将主题和观点进一步提炼和深入。

讨论由“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及主张的了解与认识”这个问题开始,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对儒家、道家、其中,李泽阳同学还引入自己正在阅读的《中国是部金融史》这本书上的观点展开讨论,将战国时期的“货币战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的了解。争”与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结合,并介绍了自己对法家思想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几乎都是“外儒内法”的,法家以“法制”反对“人治”是更为理智科学的观点。
紧接着同学们对孔子之后,儒家两位重要的继承人对立观点——性善论与性恶论进行小型的非正式辩论。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分为“两派”,正方阐述了由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出的小孩子最初是最擅长作恶的这一论证,证明“性恶”才是事实;反方认为我们人类总有天然怜悯、关爱的心理,“人之初,性本善”不是凭空而来。在“交锋”最激烈时,场上另立门户,形成了“人欲派”,介绍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另一种观点,即性无所谓善恶,全是出自人类原本最自然的生存欲望。经过一番唇枪舌战,最终,这场辩论以正方反方辩手纷纷“倒戈”新观点而结束。

由此问题的联想,同学们展开了对老子所谓“愚民政策”的讨论,这种思想可见于《道德经》中,“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贺俊宇同学认为老子在一定程度上是主张统治阶级以“愚民政策”治理国家的,引入西方的“奶头理论”。该理论核心是: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让人担心,可是地球上的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人过上富裕生活,为了防止80%的人和另外20%的富人产生致命冲突导致毁灭事件发生,就要通过一些方式让80%的人安定下来,过上基本满足的生活,让他们在虚幻的娱乐刺激中沉迷,从而消除各种不满情绪和潜在问题。贺同学用此理论论证“愚民”是方便管理层控制人民的。但是另一位同学认为,现代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比例众多的人接受高等程度文化教育,证明现代是一个“民智”时代,而民智带来的是社会的飞快进步与发展,“愚民”只会让国力衰退,走向消亡。讨论氛围一时十分热烈。
讨论会最后,本次活动的主持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与精彩发言,并预定了之后“角色扮演以了解诸子百家”的活动形式,希望大家都能分享中感受交流的力量,在交流中生发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

图|文:李佳琪
审核:陈成吒
编辑:申婕
课程研讨内容转载自公众号:鳳来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