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7日下午在同新楼113会议室,通识教育中心与人文学院共同组织开展了本学期通识课程建设交流会,会议由教务处江晓东副处长和人文学院院长陈忠教授共同主持。本次交流会着眼于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以“一本书何以通识?”为主题,邀请到复旦大学通识中心主任、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担任主讲人。孙教授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思考与实践切入,以其开设的通识课程“霍布斯论‘利维坦’”为例,与我校教师分享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经验。
讲座伊始,孙教授简要介绍了经典阅读类课程(Great Books)的由来,提出“大学要寻找所有系科、不同专业的共同核心与基础”,以及“大学并非仅仅是‘创新之所’,而首先是‘文明传承之所’”的观点,强调经典阅读之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随后,孙教授介绍了复旦大学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即从以“教”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模式——思考学生怎么学,而非老师怎么教。其中,助教是发挥“小班研讨”成效的核心环节。此外,孙教授还指出了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除了文本研讨外还可采用诸如舞台剧、戏曲表演、话剧、微电影作品等多种形式,做到让经典走进现实,提高学生参与度,丰富通识教育内涵。

什么是“一本书通识”?孙教授在交流会上给出了答案。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经典阅读课程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经典文本或部分章节,来努力涵盖西方文明的整体面貌,进而完成通识教育的成效。而“一本书通识”则聚焦于某一本对于人类文明具有奠基性意义的经典著作,在文本的细节里探究思想的“左邻右舍”与“来龙去脉”,达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对于“一本书通识”的成效,孙教授总结为“自知无知,发现自我,激发热情”。在孙教授看来,“一本书通识”有助于学生克服专业的傲慢,以谦卑作为学习的动力,并在投入教学、阅读、讨论等活动的过程中,超越教科书式的笼统与简略,寻找打开自我的全新可能,始终保持好奇,充满热情,从而终身受益。
随后,孙教授以其讲授的“霍布斯论‘利维坦’”课程教学设计为例,同与会老师们分享了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

如何切入经典文本?
1. 细嚼慢咽
⚪ 把握经典文本在细节中彰显的思想之力量
⚪ 再现文本内在的逻辑结构
⚪ 尝试重构论证
2. 以点带面
⚪ 应重视思考点,而非知识点
⚪ 带入其他相关经典文本,展示思想家之间的对话
⚪ 理解思想与时代的关联,呈现观念范式的转型轨迹
3. 反思生活
⚪ 教师讲授时要强调问题化,激活学生的现实感与经验感
⚪ 教师讲授时要将自身的思维方式“拉下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 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层次,要具体
如何开展小班研讨?
1. 阅读要求
⚪ 要“硬啃”经典文本本身,不必涉猎二手文献
⚪ 必须基于特定的阅读文献,深化理解
⚪ 对讨论主题要有所规约,不能泛泛而谈
⚪ 明确阅读文献具体范围,根据阅读的难度调整阅读量(比如:中文的在100页左右,外文的在20页左右)
2.问题设计
讨论的问题分成不同的层次,比如:
(1)文本型:严格针对文本内容的问题,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
(2)延伸型:从文本中的某个要点延伸出去,构建观念之间的联系
(3)经验型:向同学自己发问,促使同学回反思自身的生活经验
3. 助教作用
⚪ 助教是主持人,而非答疑的小老师
⚪ 助教要善于倾听与启发,推进讨论的开展
⚪ 适时地引导同学聚焦在一两个问题上,深入探讨
4. 组织技巧
⚪ 小组人数要少,但成员要多样化
⚪ 同学相互介绍,帮助同学迅速熟悉起来,形成讨论氛围
⚪ 在讨论班内部分配不同的小组与角色
最后,孙教授同与会老师们就本次分享内容进行了交流与讨论。通识教育中心也以此为契机,邀请我校通识教师积极参与通识经典阅读课程“2+1”试点。至此,本次通识课程建设交流会圆满结束。上财通识教育中心将始终与师生携手,以积极的姿态不断探索,全面提升我校通识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