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午12:00,我校通识教育中心在大学生活动中心A212组织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通识课程建设午间交流会。
本次交流会由我校经济学院燕红忠教授担任主讲人,分享了目前建设中的通识核心课程《全球经济史中的中国发展:经典导读》的教学与建设经验。燕老师从课程理念与教学目标、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建设情况及对策三大方面讲述,同时分享自己对于“通识”的理解,并同与会老师就通识课程建设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燕老师首先阐述了他的课程建设背景。对于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同学而言,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经济史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中国经济史和外国经济史。而这类课程往往专业性较强,对其他专业的同学而言囿于知识储备限制,参与度相对有限。同时,现有课程从内容上一般将中国经济史和外国经济史分开两门课程,虽然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或者外国经济史的专业知识,但是视角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全球视野的培养。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结合对“通识”理念的理解,燕老师希望在他的课程中,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经济史和经济发展经典与前沿研究进行介绍,为同学们带来具备“采用比较和全球化视角、淡化经济学技术、关照历史与现实问题之间的互动、鼓励阅读和个性化思考、通识思维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理念和特色的经济史通识课程。
随后,燕老师分享了自己对通识课程的理解。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燕老师以内卷化、大分流等时下热词,是如何从学术词汇演变到今天的泛化概念为例,表达了他的观点:通识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对专业知识进行科普,注重对专业知识和概念的科普和推广,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素养,提升对通识知识的认知水平。而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专业课和通识课之间主要是专业知识和知识科普的区别,而非简单的降低知识和内容的深度和难度。燕老师特别提出,专业课和通识课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难度和内容,而是在于采取什么方式让大家听懂。最后,在授课内容的把握上,燕老师认为,区别于专业课程对知识的细节或推导过程更多注重的特点,通识课程的知识重心应该在准确界定知识或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在授课内容中注重多元化、前沿性、纵深性和学科交叉性,对具体问题从不同视角的认知和解释,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向学生传达基础知识点以外的思想、观点,开阔眼界。

燕老师的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地理生态与经济发展、马尔萨斯经济、工业革命与大分流、人力资本、贸易、制度与经济发展、战争等经典研究话题和专题版块。具体有九个主题:《导论》、《地理环境是如何决定长期发展的》、《“哥伦布大交换” 及其影响》、《马尔萨斯经济体系及机制》、《工业革命与大分流》、《人力资本与社会流动:科举、捐官与宗族》、《全球化、贸易与经济发展》、《制度、产权与经济发展》、《战争、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导论部分主要是介绍课程概况,让学生了解经济史学的基本内容,以引起学生选修和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同时布置课程的阅读材料和查阅方式。其余部分除了介绍相关经济史外,还结合专题特色,和学生一起探讨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目前课程还处于建设阶段,燕老师表示每学期会根据实际授课的情况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的内容,待课程建设完成后,期望能够保持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

在考核机制的设计上,燕老师将考核分为四大部分:出勤(5%)、课堂讨论(20%)、读书笔记(15%)、期末考试(60%)。从多个维度考核,不仅能够了解同学们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能有效调动同学们在课堂外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践行课程建设的理念和目标。
其中,燕老师仔细介绍了读书笔记与期末考试方面的考核要求。就读书笔记而言,学生在指定的20本推荐阅读书籍和6篇英文论文中任选一本/篇阅读,并以读书笔记的方式回答预先提出的思考问题,同时也鼓励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新发现。给定的书目文献,也会充分考虑到课程不同主题模块和学生间的能力差异。这样既照顾到本科生在学术研究上能力的限制,也给予同学们自由发挥,积极探索的空间。就期末考试而言,虽然目前关于通识课有观点认为以论文考核的形式更佳,但是燕老师认为各有利弊。对于一些历史有关课程而言,除了思维的培养,本身“知道”这件事也是重要的;就他的课程而言,学生了解一些经济学概念是有必要的,但是也会给出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鼓励同学们分析思考。
关于课程的建设实践,燕老师分享到自己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一方面,燕老师表示在课程的持续建设中就学校和学生的反馈建议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另一方面,燕老师还特别提出选课学生专业背景及其问题。目前选课学生中有部分大一新生和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对部分经济学概念比较陌生,特别是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对此,拟解决对策有:1)提炼一份课程所用经济学概念清单,供大一新生或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在课前预习准备。2)进一步为每一位选课同学提供配备个性化的阅读材料(书目)。
最后,燕老师还同与会老师们就本次分享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例如,课程阅读书目的选择、考核的公平性、学生意见反馈等。
至此,本次通识课程建设午间交流会圆满结束。通识教育中心将邀请更多教师来分享对于通识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心得,力图全面提升各个模块的通识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使我校通识教育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