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建设 | 《行为决策学》建设经验交流会

时间:2020-10-21浏览:24设置


图片




10月20日中午12:00,我校通识教育中心在大学生活动中心A212组织开展了本学期第一场通识课程建设午间交流会。

本次交流会由我校经济学院黄振兴教授担任主讲人,分享了目前建设中的通识核心课程《行为决策学》的建设经验。黄老师从课程的规划起点、设置原则、教学理念、建设案例、迭代与改进以及考核方式六个方面展开阐述,并与在座老师就通识课程建设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图片


行为决策学
课程建设经验


01

黄老师首先分享了他的课程规划起点。学生是课程的受众,缺乏对于学生需求和约束的理解是无法做出好的课程的。因此,黄老师以学生为中心,从动态博弈和产品营销双重角度来规划和设计课程。动态博弈讲究的的是双方尽量达到一个高效的纳什均衡,即老师把课上得引人入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产品营销则是从客户需求出发,提供学生最需要的知识服务类产品。黄老师认为:学生选择通识课程的核心诉求在于两点,即了解世界的复杂性获得思维的多样性,而学生的约束在于,对于通识课程时间精力的投入会相对少于专业课程。同时,不同专业同学的学习基础差异也比较大。只有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02

如何在兼顾学生需求和现实约束进行课程设计呢?对此,黄老师提出了“门槛低、模型易,掰开揉碎讲痛点;轻知识、重思维,感性理性两条线;校门外、尤回忆,终身学习成大器。” 的课程设置原则。

作为通识课程,黄老师表示在面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时,要把最深奥的东西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解;将复杂难懂的模型在不影响课程知识面授的前提下简化;相对于知识而言,知识的推理过程更为重要,思维的训练和眼界的提升应该融入课程;冰冷的知识点易忘,结合生活现实进行应用和举例是提升理解和记忆的好方法;此外,要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其终身学习的习惯。


03

随后,黄老师就《行为决策学》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分享。黄老师表示自己课程的教学秉承着“本格推理、课堂实验、互动讨论、顶天立地”的理念。本格推理即学生与老师站在同一个事实基础上一起探索问题,重新经历一次学者在当年知识探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实验即运用问卷星等互动软件在课堂上开展实时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经典实验的再现帮助学生更为感性的理解知识。互动讨论即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与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通过在课堂中加入一两个能活跃氛围、调动情绪的环节,增加课程的趣味性。顶天立地即讲授的内容既包含象牙塔里的学术前沿又包含接地气的生活日常。同时适时加入思政元素,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终身学习的习惯,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图片


04

关于课程建设中的不断更新迭代,黄老师分享到,平时会随时记录案例、相关文献及灵感,将实事、重大新闻及社会事件等内容及时更新到课程案例中。同时,也会针对课堂中失败的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就《行为决策学》课程而言,每学期会修改15%-20%的内容。


05

在考核机制的设计上,黄老师主要将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学生平时的论文阅读总结以及案例的搜寻进行评分,占比30%;二是要求学生上交一份应用本课程相关学习内容解决或分析实际问题的期末论文,占比70%;另外,对于课堂中进行短演讲的同学酌情加分。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同学们在课堂外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践行课程建设的理念和目标。


06

最后,黄老师引用了我校徐飞常务副校长所希冀的“外行看来不深奥,内行看来不肤浅”作为自己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这句话也得到了与会老师们的共鸣。

在黄老师的课程建设经验分享后,与会老师们就分享过程中部分内容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至此,本次通识课程建设午间交流会圆满结束。我们将邀请更多教师来分享对于通识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心得,力图全面提升各个模块的通识课程教学效果,使校内的通识课程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图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