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任军锋教授谈通识:我们需要怎样的通识核心课程?

时间:2019-12-05浏览:19设置

图片

11月29日中午,以“我们需要怎样的通识核心课?”为主题的午间交流研讨会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A212准时开始。本次午间交流会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军锋教授担任主讲人。任军锋教授根据他多年来从事政治学和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和有关的教学实践,以“修昔底德研修小组”的教学形式为参考,分享了自己对通识核心课的理解。     


图片


从大学文教看教学过程——融合才能发展

任军锋教授首先指出大学文教存在四方面的分离: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学术与行政以及本科教育与大学教育。他认为,要改善现状,合理融合是最好的出路,而融合又离不开教学过程。科研支撑教学,教学促进科研,教师可以把科研内容融入课堂,把原本单向输出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双向激发的智力活动。大学教育要打破只重视研究性工作的固有思维,要给予本科生更多关注,鼓励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有效经营课堂、增加师生互动,利于实现师生之间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同时,行政部门要及时为教师提供行政方面的工作保障,体现对教师工作的认同;教师也要换位思考,对行政工作给予支持和反馈。



大学通识课堂——教师是关键

任军锋教授强调,通识核心课不是概论式的知识普及,它需要满足学生知识性的期待,所以课堂上教师既要保持专业度,严格要求学生,又要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衔接,而这就是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艺术。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总结教学经验,包括因材施教、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通过探讨实质性问题与学生展开有效互动等等,更要有“自我革新”精神,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热情点所在,合理调整课程定位和教学侧重点,促成师生想象力的迸发与融合。同时,教师教学热情的保持也尤为关键,这就要求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有所革新,比如教学评价是由毕业校友评价还是由在校学生评价。


图片


通识核心课程——研修经典文本

教师对于经典文本的选择要符合时代语境,讲授文本时要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同时扩充学生的见识,使得大学教育真正发挥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正确而且全面地理解文本,不能断章取义,要忠于以“点”带“面”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比如推荐阅读书籍,同时检查教学效果。任军锋教授据此给出了自己的教学实例:修昔底德研修小组。任军锋教授选择修昔底德这一篇目,是为了深挖其背景下的战争史和思想史;授课时注重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以8-15人为一个研究小组,自主选择由老师精选的主题进行分析和展示,同时发挥助教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学效果的检验由口头报告、研修小组展示、手写论文和学终闭卷考试四个部分组成,过程中避免简单的记忆式考核。


图片

任军锋教授的分享暂告一段后,与会老师纷纷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之中,本次午间交流研讨会圆满结束。此次午间研讨交流,老师们在收获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的相关经验的同时,也更加明晰通识课堂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准确的自我定位。

       

午间研讨会为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我们期待更多老师参与午间研讨会,分享教学经验,共同进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