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20余年的华东师大孙乃树教授在我校开设的《西方美术史》通识限选课受到上财学子们的一致好评,这背后蕴藏着孙乃树老师怎样的策略呢?此次,我们邀请孙乃树老师来到午间研讨会,分享他的课程建设经验与心得。
11月13日中午,于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A212开展了以“艺术修养类课程建设研讨”为主题的午间交流研讨会,本次交流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孙乃树教授担任主讲人。他围绕公共艺术课程《西方美术史》的课程建设过程,从课程把握和课堂把握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展开,并与在座老师就其他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课程经验分享
1· 课程把握
在午间研讨会上,孙老师着重介绍了他自己对于课程的把握,提出:要良好地把握住课程,需要从学术的把握、学术的定位以及教学的切入点这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谈及学术把握,孙老师表示“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信息来源非常多,甚至有时候知道的会比老师还要更多,他们会对于讲授内容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因此,孙老师提出:教师需要将所教授的艺术类课程作为一门专业的学术来进行研究。只有研究的越深入、理解的越深刻,把自己提升到一定的学术高度上,对学术有一个好的把握并且建立起在学术方面的自信心,老师的教学才能够达到更加好的程度。
接着,孙老师又指出除了要在学术方面有把握外,教师也不能过于被动。现在的教师们往往感觉到被动,因为他们都只跟着规章制度走。作为教师,应该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所设定的目标会造就自身的学术水平。教师若秉有做好学术的想法,必须为自己设定一个学术上的定位并且要十分努力地去探究学术知识。
除此以外,良好的课程设立,还需要有一个恰当的教学切入点。孙老师提出:艺术类课程授课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例如,学生缺什么?学生想要获取什么知识?教师在前期备课时,要有着学生是不懂这些课程的假设,抱有“学生是从零开始学习这门课程”的认识。就孙老师而言,他在开展西方美术欣赏这门课时,所落脚的立足点是:什么是艺术?
选这门课的学生们往往很想去认识到什么是艺术、如何能够看懂艺术。孙老师便围绕艺术自身的目标来讲,让同学们去关注“为什么某些作品会流芳百世”、“为什么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这些归属于学科本身的问题。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类课程。
孙老师提到:教授艺术类课程的老师不是单纯地去和学生讲故事,而是应当更多去教授艺术自身的审美原则。最后,孙老师总结到:“先要让课程的起点变得低,让学生能够进入这门课程;但是后续的深度要高,要把内容讲透彻,还要让所传授的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2 · 课堂把握
有关课堂把握,孙老师提出:现在的学生变化了很多,老师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但改革不应该仅仅是让同学们自己独立讨论、完全自主学习。孙老师强调,上财的学生作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艺术专业知识的空缺使得学生团队讨论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因此,在上财教授艺术类课程,结合上财学生特点,让学生更多处于聆听状态的授课模式似乎更加有效。
与此同时,孙老师也提出对于学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管理的。如何去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孙老师表示:他的课堂管理方式是将记随堂笔记作为平时作业,并且随堂收笔记、进行打分。这样不仅能够获得同学们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了解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有效的使同学们集中注意力。
孙老师分享完自己的课程建设心得后,与会老师们气氛热烈的交换了自己的见解和心得。最后在掌声中,本次午间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每一次午间研讨会的举办,都伴随着更多金点子的传播。我们期待更多老师可以参与进午间研讨会中,分享教学经验,助力课程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