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析与公民素养模块通识课程建设之《公正》建设经验分享

时间:2019-10-17浏览:29设置


导语:开设时间长达6年且始终在同学间取得良好反响,在预报名阶段选课人数最高达350人之多的《公正》课程是如何进行建设的?备受同学们喜爱的背后又蕴藏着授课老师的哪些精心准备?让我们走进午间研讨会的现场,聆听曾军平老师的经验分享,了解他在课程建设中的尝试与探索。


10月15日中午,以“社会分析与公民素养模块通识课程建设”为主题的午间交流研讨会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A212准时开始。本次午间交流会由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曾军平老师担任主讲人,围绕《公正》的课程建设过程,从课程历史、开设缘由、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建设成果、建设经验六个方面对他的经验与心得进行了分享。在此同时,曾军平老师提出了其课程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在座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进一步提出了对课程建设的未来设想。

图片



课程建设经验分享



课程初心:原则理解·理性实践·公正情怀

谈及为什么选择开设这门课程,曾军平老师给出了“公平对效率的重要影响”和“学科当前建设中的局限性”两个原因,阐释了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曾军平老师以“原理——实践——情怀”这样一个层层递进而又紧密联系的定位,对课程目标进行了介绍。从“对公正是什么的思考”到“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再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化”,曾军平老师给出了其课程建构的内在逻辑:给予学生知识是基础,使之学以致用是能力,提炼课程的人文情怀,从而助力学生的价值构建是根本。同学们各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也无怪乎《公正》一课受到众多学生的喜爱了。

图片


课程内容:国际化·本土化

在对建设成果的展示中,曾军平老师展示了《公正》的教学大纲铺设——显而易见,一门优秀的课程需要完善的内容和体系。而在内容和体系的构建中,曾军平老师“对标国际”和“立足本国”的结合令人印象深刻,在教材与参照课程上,他选择了桑德尔的著作及其在哈佛大学开设的《公正》课程,力求与国际前沿研究接轨;而在具体的案例选择与分析上,曾军平老师更倾向于立足本国的具体情况,鼓励学生发掘时事热点,将所学用于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分析,同时,曾军平老师也计划着手撰写专门的课程配套教材,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图片


教学模式:小组“辩论”·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对于小组任务这种大学常见的互动教学模式,曾军平老师也搭建起了自己的特色:首先,确定合适的课堂人数,让组数和组内人数更加合理;其次,提前安排好各组负责的案例,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案例,由小组各自做好课前准备,然后根据课程进度,在课堂中安排出四堂课的时间,让两个小组进行“辩论式”讨论。这种小组讨论模式,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也使课堂更加活跃。最后,针对小组任务的考核,曾军平老师会清楚告知学生们其课程考核要求,课程伊始便明确考核目标和标准——学生们对于《公正》的考核结果,自然也就更觉“公正”了。

  

在上课过程中,会遇到善于表达的学生,也会遇到沉默内敛的学生,因此,对于课上发言这一常规性内容,曾军平老师允许学生用“课外小作业”的方式加以替代,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适应方式,鼓励他们从舒适圈走出,逐渐变得敢说也能写;另一方面,关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的差异是否会影响授课效果”的问题,曾军平老师提出打算“希望更多地面向大二大三学生”,从而让学生的专业知识积淀能与教学碰撞,得出更为优秀的教学效果。

  

在最终考核形式上,曾军平老师选取的是“学生们自由选择时事案例,并提交案例分析”的方式,并鼓励学生们就案例选择与分析与他进行充分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曾军平老师也直言:“学生们的案例与想法对我也是一种启发”,可谓是“教学相长”了。


图片

图片


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之中,本次午间交流研讨会圆满结束。老师们收获了许多关于课程建设的经验,有了更多的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打磨完善的想法。我们相信,一场场的午间交流研讨会一点点地积累通识课程建设的经验,也必将把我们的通识课程建设质量推向更高的高度,也期盼着更多的老师们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