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18:30,通识讲堂之“一师一课一本书”系列讲座首场“微观社会学大师从实求知的治学精神,宏观《乡土中国》的变与不变”在钉钉平台准时开讲,我校人文学院副院长,校讲席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长喜老师担任主讲人,讲座吸引了校内外200余人参与其中。刘长喜老师从自己与《乡土中国》的作者——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几次会面谈起,展开介绍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四大部分内容,引入了大量的实例,由浅及深地分享了自己对从实求知的治学精神的感悟与对中国乡土社会变与不变的理解。
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学术与人生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讲座伊始,刘老师回忆2002年跟随导师,有幸拜见过费老并深度交流的经历。这次经历让他对“从实求知”治学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回顾费老先生的人生经历时,刘老师带领我们分享费老从实求知的治学精神和志在富民的学术理想。费老大学期间弃医从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其学术研究从一个村的研究开始逐步拓展到到乡土中国、乡镇企业、区域发展和全球化等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发表《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皇权与绅权》等经典名作。在耄耋之年,还致力于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改革开放后,行行重行,面临全球化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乡土中国》的变与不变
结束了对费老先生学术人生的介绍,刘老师开始为大家做《乡土中国》的简单导读。他从这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入手,即以理想类型和功能主义的研究为前提,向我们展示了这本书的四个部分。从乡村建设学派到家族与个体,再到乡土社会权力机制和社会秩序维护的方式与变迁,依照贯穿整本书的开篇词“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刘老师循序渐进将14个章节一一讲来,以宏观“变与不变”的解读方法,带领我们再解读《乡土中国》,对比书中的乡土社会和当下中国农村社会,引导大家对上述社会学课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在讲述各个章节的内容时,刘长喜老师结合其他一些流派的学说,谈了谈自己对章节核心内容的理解。在讲解学术观点的同时,还旁征博引了不少实例:老龄化、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老乡观念的淡化等等,这些现象使我们得以深度思考教育、家族、礼治和长老统治等角度在乡土社会的问题和影响。

导读终了,刘老师推荐了几本适合于《乡土中国》一同阅读的书籍,于《乡土中国》基于对中国基层社会深入的观察分析,他建议我们可以从《江村经济》和《云南三村》中一并体会我国的乡土文化与社会。

新冠疫情下的“硬核”乡土措施在介绍第四章“差序格局”这一最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学核心概念专题时,刘老师提到了当前新冠疫情。在不久前的新冠疫情中,中国农村的一些“硬核”手段诸如挖土机封路、24小时值班和广播等等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刘老师在社会学的角度上来分析了这些手段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认为此举种种虽多少与法理相悖但效果显著,在举国防疫的非常时期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恰恰是社会学应该面对的鲜活课题,生动形象地解释了书本中的社会学概念。

“从实求知”的治学精神
在讲座末尾的讨论环节中,有同学提问:“目前乡村最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对此问题,刘老师认为我国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区差异很大,想要真正了解实际情况并不容易,不应该由某个专家学者给出“拍脑袋”式的解答。借此再次强调本讲座的精髓之一,即费孝通先生“从实求知”的治学精神,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实地调查,类型化研究中国乡村,实事求是地通过调研寻求答案。刘老师专业而又点睛的回答将本堂讲座引入了高潮。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稍纵即逝,在刘长喜老师逐个耐心解答完所有问题后,此次的“一师一课一本书”讲座完美收官。更多精彩的通识讲座,也即将与大家见面,敬请关注通识讲堂之“一师一课一本书”系列讲座,跟随大咖品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