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讲堂第四讲 | 当艺术遇见算法——当代影像的数字化创新

时间:2019-11-14浏览:31设置



2019年11月11日晚18:30,通识讲堂第四讲《影像的数字化创新》于我校武东路梯七教室如期开讲。


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师、同济整合媒体设计研究室联合创始人、纽约Parsons设计学院访问学者张屹南老师,为上财学子带来关于影像艺术的精彩一课。


图片


讲座伊始,张屹南老师先分享了一段来自计算机图形图像特别兴趣小组“Siggraph”的作品---基于多视图图像转换的VR人脸动画。他以此作为引子,生动介绍了数字化创新的主要成果“新媒体艺术”的相关概念,让同学们对新媒体艺术有了初步了解,并循序渐进提出“仿真”、“智能修图”、“肖像写实”三个概念,分析了它们的商业前景及其背后的相关技术。

接着,张屹南老师从“人工智能作画”、“艺术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何为艺术”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展开。

机器也能作画吗?张屹南老师指出,目前人工智能作画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机器通过对大量样本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思考、想象和临场发挥能力,能够作为“独立艺术家”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不过这不需要过于焦虑”,在视觉创作领域,即便机器功能已逐步强大,但并未达到能够完全替代人类的程度,也不会造成人们的大规模失业。

关于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张屹南老师言道,“艺术和技术永远绑在一起,大多数的艺术也会通过技术命名,如生成艺术和交互艺术。”技术的发展势必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张屹南老师向在座的同学们提出思考:游戏是不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人通过技法所能实现的事情”,张屹南老师认为,在演化过程中,游戏越发具备艺术的形式。


图片


除此以外,张屹南老师展示了同济大学设计学院师生的部分影像作品,并分享了数字化影像领域先驱John whitey和Golan levin的经典案例。其中,他提到当代创作十分注重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之间的跨界交融。以新媒体表演《分身·源启》为例,它通过动作捕捉、交互式动画、远程操控等技术将幕后的分身与台前联动,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影像和舞台的结合。

为了让同学们对数字化媒体有更深刻的了解,张屹南老师又以具体实例加以阐明:以激光古筝为代表的新媒体乐器能“无弦”而发声;利用Project mapping技术就能使投影在演奏者身上的服饰随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一系列的介绍后,张屹南老师与同学们进一步探讨了艺术设计的灵魂:设计是一种方法,它追求极简主义,设计的思维方式比其他学科更为简单;它也是一种哲学,正如0和1这两个最简单的数字就构成了数字时代。

在讲座末尾的提问环节中,有同学提出:“影像做得太好,是否会将观众注意力集中在舞者背后的屏幕上,而忽略了舞者的动作”这一疑惑。

张屹南老师认为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传统艺术领域以人和灯光为主体,舞台画面太满,反而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当代艺术则恰好相反,这就存在了一些目前还未能解决的矛盾;现下,创作者在努力寻找两者中的平衡点,希望能够在未来找到很好的结合方式。


图片


此次讲座,张屹南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影像数字化创新的视听盛宴,使同学们充分领略了数字时代的新艺术形式的魅力,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后续“通识讲堂”将会推出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感兴趣的同学继续关注,积极参加!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