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讲堂第一讲丨李山川:汉字搭起了连接古今的桥梁
时间:2019-10-12浏览:52设置
2019年10月10日晚18:30,通识讲堂第一讲《藉以汉字,神交古人》于我校武东路梯七教室如期开讲。本次讲座有幸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硕士,上下五千年杂志专栏作家,中科院讲坛演讲嘉宾,现任上海青少年语言发展中心理事长的李山川老师前来,为上财学子带来关于汉字文化的精彩一课。讲座伊始,李山川老师先以轻、软、雷、细几个字为例,就有关汉字结构的几个问题发问,鼓励同学们观察汉字的基本构建、积极提出疑问,并尝试通过解构汉字来探索汉字背后的故事、理据和文化。接下来,李山川老师通过“为什么要借助汉字讲文化”、“甲骨文的历史和文化”,及互动实践环节对讲座内容进行了展开。为什么要借助汉字讲文化?李山川老师首先以讲座主题“藉以汉字,神交古人”中的“藉”字为切入点,运用解构的方式,将“藉”拆解为“耒”与“昔”,进而对“耒”“昔”背后蕴藏的井田制等农耕文明的历史和文化来对此进行了阐述。继而,李山川老师通过对中英文单词数量和表达方式的比较,凸现了汉字单字、单词所具备的丰富性、表意性特点。最后,李山川老师又介绍了古代汉字到现代汉字的演变历程,并指出了二者的差异。在此期间,李山川老师提出当代学生对以文言文为代表的古代汉字的理解存在障碍这一问题,表明自己的担忧:“汉字是了解中国文化,沟通古今的重要桥梁,而我们对它的理解却不够全面与充分”;这也是我们需要借助汉字来讲文化的原因。恰逢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李山川老师从历史、操作步骤、作用和影响等方面介绍了甲骨文这一古老又独特的汉字,其中包括了甲骨文的考古发现进程,王懿荣、罗振玉以及王国维三位学者及在甲骨文研究史上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李山川老师通过举例“桃”字的来源和其词组的含义,以小见大,展现了古人对“以甲骨文预测未来”的重视和甲骨文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此外,李山川老师还讲解了古代人书写甲骨文的步骤方法,揭示了现代学者们是如何通过分析甲骨文上的开头、命辞、验辞等文字段落来解读甲骨文、了解历史事件的。在李山川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以致用,当场完成了一个甲骨文断句小练习,加深了对讲座内容的理解。在讲座末尾的互动实践环节中,李山川老师抛出了有关汉字的15个趣味问题。他鼓励同学们大胆发挥想象力,调动对汉字的感觉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同学们踊跃回答后,李山川老师对问题进行了详解,他语言幽默风趣,讲解过程中穿插分享了一些汉字的演变历史和它们背后的文化知识,让同学们对平时熟悉的汉字所蕴藏的鲜为人知的文化及意义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这也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赞叹和如雷掌声。李山川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使同学们对汉字及其承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后续“通识讲堂”将会推出更多精彩讲座,欢迎感兴趣的同学持续关注、积极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