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课一本书 | 回顾:走进《统计学的世界》,洞悉机会结果的神话

时间:2020-04-03浏览:32设置


3月31日晚18:30,通识讲堂之“一师一课一本书”系列讲座第四场《走进<统计学的世界>,洞悉机会结果的神话》在钉钉平台准时开讲,由我校统计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杨楠老师担任主讲人,讲座吸引了校内外近400人参与其中。杨楠老师从最近备受关注的新冠疫情话题中美国CDC“不再公布感染人数”这个与统计学相关的行为切入,带领我们走进《统计学的世界》这本书,揭示了一些经典的统计陷阱,并辅以大量生动的实例,让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一切皆可量化

讲座一开始,杨楠老师举了两个与数据量化相关的例子:越水重臣的坐姿研究与汽车防盗和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点球成金”的故事,向大家展示了平常难以想象的事物也能“量化”的神奇之处,同时引出“有效度量”的概念,与《统计学的世界》结合,引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


图片

图片


关于统计陷阱

紧接着杨楠老师话锋一转,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数学定律不能百分之百地应用于现实生活,能百分之百地用数学定律来描述的就不是现实生活”,指出统计分析必须深入联系现实生活。例如,不怀好意的人在分组规模不均衡时利用辛普森悖论,就能造出一个带有误导倾向的统计结果,而这就是一个统计陷阱。


图片


有关统计陷阱为何会频繁出现的问题,杨楠老师继续深入,分析了“哈佛新生多富二代”的案例,她指出,人们对于各式各样的话题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强烈希望能看到数字可以支持他们的立场。通常情况下,人们只要小心选择数字,或者努力想办法将数字挤压成想要的“形状”,就能找到支持他们立场的数字,他们的观点就能成为一个“有数据依据的有效观点”。这种行为难以避免,有些是刻意而为,有些甚至是无意识的,而产生的结果却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误导读者。


图片


小概率事件与风险

随后,杨楠老师开始叙述与小概率事件有关的统计陷阱。在《统计学的世界》中,对于小概率有一些有趣的描写,我们对小概率事件的理解其实很困难,心理学家指出,我们常将很小的风险高估,而低估较大的风险,这可能是概率直觉的普遍弱点。对于难以控制的风险,这种情况更为常见。


图片



关于预测与决策的反思

杨楠老师接着讲述了几个统计数据在预测与决策场景下应用的故事,包括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事故原因调查、捣毁恐怖分子据点时有无关人士误入的行动抉择,这些统计数据背后是强烈的目标指向,很难被人感知其中的可能性,因为人们对于目标的关注更甚,产生的是目的理性行动,会忽略掉行为的不良后果,这是极为不理性的。


图片

图片


在讲座的结尾,杨楠老师引用书中的原话,告诫我们对于统计伦理应抱有的态度:生成数据并用其进行决策,和其他人类行为一样,也会引发伦理问题。……随机对比实验可以解答许多问题,也要记住,“实验对象的利益,应该永远高于科学与社会利益”。

图片


三月已然过去,在四月更多精彩的通识讲座,也即将与大家见面,敬请关注通识讲堂之“一师一课一本书”系列讲座,跟随大咖品好书。


返回原图
/